2025年,中國儲能行業迎來關鍵轉折點。2月份,“136號文”終止了實施八年的強制配儲政策,釋放市場選擇信號;隨后“394號文”加速全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;7月《價格法修正草案》強化對低價傾銷和“內卷式”競爭的監管。最終在8月,首部儲能鋰電池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。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清晰地昭示,行業競爭的底層邏輯正在重構,技術底蘊與安全能力或將成為企業“破內卷”的關鍵。
安全警報:儲能快速發展下的隱憂
2024年全球新型儲能發展迅速,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底,全球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約18億千瓦,較2023年底增長約98%,新增裝機規模約0.9億千瓦。但在行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,儲能安全隱患卻如影隨形。
據不完全統計,2024年全球范圍內接連發生了20余起火災事故,2025年全球公開報道的儲能安全事故也已超過12起。如,美國加州Gateaway儲能項目因電池老化與熱管理系統失效,大火連燒8天并兩度復燃,迫使周邊千名居民撤離;韓國慶尚北道浦項市儲能電站的大火吞噬了超過8000個電池模塊,耗時近28小時才初步控制火勢。
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,深刻揭示了熱失控防護機制薄弱、系統安全設計不足等核心缺陷,暴露出當前產業高速發展與安全標準體系間的尖銳矛盾。
強制標準:儲能安全成為必備“通行證”
在全球頻發事故與安全標準滯后雙重挑戰的背景下,2025年8月1日,GB44240-2024《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》作為我國首部儲能鋰電池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。該標準將安全要求從“建議遵守”升級為“法律強制”。這意味著,儲能產品的安全保障能力不再是“錦上添花”的優勢,而是進入市場角逐的必備“通行證”。
據悉,與現行的標準相比,GB 44240核心突破在于聚焦產品本質安全特性,其吸納綜合了IEC、UL、UN等多項國際儲能標準的關鍵測試項目,用23項嚴苛測試織就了一張"安全防護網",建立了從單體電芯到完整系統的全方位、多層次測試體系,為行業設立了不可逾越的安全紅線。
據悉,在新國標生效前,以陽光電源、華為、遠景能源多家企業為代表已前瞻性地開展大規模系統級燃燒測試,驗證其產品在極端條件下的熱失控阻斷能力,這一集體行動標志著行業自主向高標準安全體系邁出了關鍵一步。同時,寧德時代、遠景動力、中創新航、德賽電池等15家具備深厚技術底蘊的頭部企業已率先通過GB 44240—2024的嚴苛認證,展示了強大能力。
然而,新國標的實施,也對眾多中小廠商構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。行業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3月,儲能產業鏈相關注冊企業數量一度高達29萬家,但內卷之下已有超過3萬家企業被強制“淘汰”。在新國標的高壓篩選下,行業洗牌進入“深水區”:大量難以滿足強制性安全要求、依賴“低質低價”策略的中小企業面臨加速出清,市場預期年底前淘汰率將不低于30%。
綜上來看,這場以安全為核心的“大考”,正驅動市場資源快速向具備技術實力的頭部企業集中。
重構格局:終結市場無序的“價格戰”
近年來,儲能市場深陷激烈的“內卷”式價格競爭漩渦。根據CNESA Datalink 數據顯示,2025上半年0.5C儲能系統的中標均價降至558.28元/kWh,同比下滑27%;0.25C系統中標均價跌幅更甚,同比大跌69%至448.31元/kWh。
然而,這種低價競爭策略,正被新國標“釜底抽薪”。未來,缺乏認證的企業或直接被擋在投標大門之外,安全設計不達標的產品也需回爐重造,低質低效的產能將面臨快速清退,行業格局調整已按下快進鍵。
與此同時,GB 44240為中國儲能產品出海提供了有力的“通行證”。其嚴格標準與國際主流規范高度兼容,為中國企業突破國際市場的準入壁壘、提升全球競爭力提供“品質證明”。
GB 44240-2024的實施,標志著中國儲能產業正式邁入“安全至上”的高質量發展時代。盡管短期內行業需消化成本上升的壓力,但從長遠視角審視,這一標準不僅將加速落后產能淘汰、驅動技術創新迭代,更以其高規格的安全要求,引領產業走向更穩健、可持續的未來。